更多资讯

扎实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
来源:外国专家局 发布时间:2017-06-21
扎实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
来自:外国专家局 时间:2017-06-21

       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随着该制度全面实施,“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来华工作由原申办外国专家证、外国人就业证改为统一申办《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外国专家证、外国人就业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全新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合法工作的许可证件。
       3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在上海举行的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启动会上说:“未来,在华长期工作的外国人持有的新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还将实现一人一码、终身不变,动态管理记录其工作管理、服务、信用记录等情况。”
       全新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涉及与老办法的平稳过渡,涉及外国人签证、居留的衔接……为了确保这一新制度的全面实施,国家外国专家局之前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地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工作,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历时半年。
       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如何设计,历时半年的试点又总结了哪些好的经验?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
 
       记者: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张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予引智工作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与外国专家座谈交流,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确立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总书记曾提出,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让有志于来华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这为我们改进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5年12月,国务院审改办决定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简称“两证整合”)。
       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是深化中国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积极实践,是提高政府对来华工作外国人管理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的有力抓手。通过“两证整合”,解决了多年困扰外国专家和外国人就业之间的模糊概念,通过可操作性强、明确具体的分类标准,整合利用有限的资源服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有利于推动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
 
       记者:全新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都有哪些创新举措呢?
       张建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是中国政府对外国人申请到中国工作实行统一准入标准和审批监管制度,是对原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高端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此外要破除制约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重复审批,避免监管漏洞,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管理统一,高效便捷、互联共享、监管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服务体系。
       改革重点着力实现五个统一:统一管理职能,实行权责一致;统一审批流程,实行一网办理;统一证件名称,实行一号管理;统一评价标准,实行分类管理;统一申请条件,规范精简材料。
       统一评价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管理大家都非常关心,根据目前的方案,来华工作外国人员将分为外国高端人才(A类)、外国专业人才(B类)以及其他外国人员(C类)。我们制定了《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注重外国人能力水平、成就贡献,强调市场评价和同行评价,综合运用计点积分制、外国人在中国指导目录、劳动力市场测试、配额管理等政策工具。试点方案中我们设计了积分要素计分赋值表,以此来为申请人计分,达到85分认定为A类,60分以上为B类,60分以下为C类。有一些人才,比如入选国家和各地相关人才计划的可直接认定为A类,新推行的优秀外籍硕士毕业生在中国直接工作的,列入B类。
       统一申请条件,规范精简材料。在规范和简化流程方面,简化归并申请材料,实现信息互联互享,提交材料的数量压缩了近一半。例如,经与外交部协商,外国人在线获得《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后持有效护照或证件即可到驻外使、领馆办理签证,取消了邀请函或邀请确认函申办环节,实现外国人入境前证件电子化;与公安部积极推进数据互联共享,在审批流程中多个环节交换数据,减少居留许可证明材料数量。
       统一审批流程,实行一网办理。所谓“一网”办理,即建设运行全国统一的“外国人来华管理服务系统”,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实现网上申报、过程留痕,让数据网上行,让企业少跑路。
       统一证件名称,实行一号管理。我们设计了全新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给予外国人一人一码,终身不变,动态管理记录外国人工作、信用等。
       截至2017年3月28日,10个试点地区累计办理业务20188笔,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4375份,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9638份,用人单位注册数达21866家。
 
       记者:外媒在有关许可制度的报道中也重点介绍了分类管理,在国内工作的外国人对此尤为关心,请您介绍一下分类的依据。
       张建国:实行分类管理既是基于中国的国情,也充分借鉴了国际惯例特别是一些人才引进大国的长期以来形成的成熟经验和先进做法。
       通过科学的分类管理,对各类人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是这次试点的一个重要进展。我们制定了《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对如何认定A、B、C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外国高端人才(A类)是指符合“高精尖缺”和市场需求导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国际企业家、专门特殊人才等,以及符合计点积分外国高端人才标准的,可不受年龄、学历、工作经历限制。根据《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入选国内相关人才引进计划,如国家“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可直接认定为A类,无须计算积分。取得国际公认专业成就,如获得图灵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或是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会员、理事等,这些都可以直接认定为A类。对于哪些是知名学术机构,怎样算是取得国际公认的专业成就,《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都给出了详细的认定标准说明。
       外国专业人才(B类)应属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符合外国人来华工作指导目录和岗位需求。对于一些技能型人才,他们可能不具备本科学历等基本条件,但有些属于高技能人才,只要计分积点达到60分,即被认定为B类人才。
       其他外国人员(C类),为满足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其他外国人员,比如从事临时性、短期性(不超过90日)  工作的外国人员,以及根据政府间协议来华实习的外国青年等。
       分类管理也是提供针对性服务的基础。对A类人才,我们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申请材料,实行全流程在线办理,无须提交纸质核验材料。实行容缺受理,也就是“边受理审批,边补正材料”,不用等到材料都齐备后再受理。给予高端人才2至5年有效的工作许可。采用“告知+承诺”制,对外国高端人才的无犯罪记录证明采用承诺制,对入选国内相关人才计划的高端人才的工作经历、专业技术或学历证明也实行承诺制,可事后进行核查。
 
       记者: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制度,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各地是否也可采取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
       张建国:首先许可制度的设计就考虑到了地域差别。为了支持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计点积分制就设置了“工作定向”这一计分项,最高计10分,外国人只要去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工作,就能得到这一项的计分,去东部发达地区工作的外国人就没有这项得分。另外,计点积分制也给予了省级外国人工作管理部门一定的权限,允许其对地方紧缺的特殊人才给予鼓励性加分,最高10分。
       各地在试点中,也因地制宜,创新管理。天津、北京对用人单位实行信用评价制度,为信用等级较高的用人单位提供简化便利措施。天津市实行了容缺受理制度,确定了“容缺受理”材料目录,明确了允许容缺预审、容缺收件、容缺审批的相关情形,以及容缺补正标准和容缺时限,审批提速率超过50%。深圳根据市政府要求,实行全程无纸办理,用人单位只需到窗口一次核验原件并领取证件。宁夏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理时限压缩至13个工作日。
       这次试点,各地加强机构建设,延伸服务窗口,积极下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服务窗口的设立,遵循属地授权的原则,将现场材料受理,证件办理(延期、变更、注销、补办)的审查工作下沉,以便利用人单位。实际上,各省份在下放的过程中也是因地制宜。安徽、四川、山东、广东等省已完全下放地市办理,河北、云南等省在全面实施后也将下放至地市级外专部门办理,上海受理窗口下沉至区县,达20余个受理点,天津在全市设立7个受理点,北京也计划在朝阳、海淀、顺义增设受理点。
 
       记者: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整合是难点,但数据的价值不可估量。4月初“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已由试点期间的试用版升级为正式版。试点期间,该系统在整合数据这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未来又将如何应用这些数据?
       张建国: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已经实现了与外交部相关系统的互联互通。我们也正在与公安、海关等部门沟通,争取实现工作许可与签证、居留等数据实现互通共享。 
       关于数据的应用,目前“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已经实现了一些初级的统计功能,比如对外国人的国籍、年龄、学历、专业领域等数据的统计,这将有助于研究各地外国人来华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未来系统将增加信用模块,建立用人单位和在华工作外国人信用体系。
 
       记者:4月1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一个全新的管理服务体系的全面落地需各方努力,不断完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张建国:4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和《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月7日,在天津工作的毛·波威兹博士获颁全国首张新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但有效期内的《外国人就业证》或《外国专家证》继续有效。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下一步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引进用好外国人才的重大意义,加强政策统筹、工作协调和制度落实。国家外国专家局将进一步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领导小组机制,吸收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外专局领导加入;加强与人社、外交、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签证、居留有机衔接。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完善政策制定,加强机构建设。我们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条例》和人才签证管理办法的制定,为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制定外国人来华工作指导目录、信用管理等规定,完善分类标准和服务指南,及时修订清理相关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充实人员力量,促进人财物配置与责任、任务相协调,积极稳妥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全面实施。
       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继续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与人社、外交、公安等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后台认证和业务协同,充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

(转载自:《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第5期  张晓)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我要反馈